蝦類
蝦類

HANAQUA於1984年開始陸續推出蝦類專用飼料,以及向印度等國輸出白蝦養殖技術。蝦類在台灣市場非常受歡迎,至今依然供不應求,每年都還需由國外進口。

 

白蝦(學名:Litopenaeus vannamei)

  • 草蝦(學名:Penaeus monodon)

蝦類味道鮮美,熱量低富含優質蛋白質,非常受國人喜愛,養殖生產量也一直無法供應內需,還需仰賴國外進口補足。

  • 早期草蝦靠沿海捕撈,當深秋來臨時,漁民在水流交會處種植水草,以利蝦苗棲息;蝦苗俗稱「紅筋仔」。1968年,廖一久博士首次成功完成人工繁殖試驗,為蝦苗的養殖帶來突破性的發展,因此廖博士被尊稱為「草蝦之父」。1973年為促銷人工繁殖蝦苗,業者無條件供應試放,終於為人工養殖蝦苗拓展出一片坦途。

  • 1975年台灣蝦苗繁殖業逐漸蓬勃發展,沿海種蝦供不應求,台灣更被譽為草蝦王國,由於沿海種蝦受工業污染及病毒感染之影響,已經不能培育,因此,蝦母均靠進口,業者開始從國外引進種蝦,其主要來源為東南亞的馬來西亞、印尼、泰國。民國六十八年一隻草蝦母價格約十萬元台幣。民國七十年蝦母進口數量增加,導致每隻價錢慘跌至每隻四萬元,再加上貿易商與養蝦業者缺乏互動機制,各自為政的結果造成市場混亂,原拍賣制度改成機場場邊交易。直到1984年,高雄市蝦業繁殖協會正式成立,吳新興先生榮任第一任理事長,養蝦業才逐漸導入軌道進入黃金期。

        當時台灣養殖草蝦帶動全國水產養殖業進入一個瘋狂時期,但好景不長,過度放養加上缺乏管理導致環境不堪負荷1988年病毒大肆感染草蝦產業一蹶不振。

        1994年白蝦正式引進,因白蝦環境耐受度、疾病抵抗力、廣鹽性等特質,使得即使會受到病毒侵害還能保有5%的收成,也因先前提到的環境資源濫用,導致單養的風險越來越高,逐漸地改以混養的方式飼養,普遍漁民的環境意識也提高會注重生態平衡,食品安全等問題。